“我……可以看吗?”夜莺的声音不大,却清晰地穿透了实验室的嗡鸣。她指向操作台,眼神里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好奇,“学习……操作。”
何承远一愣,随即脸上绽开笑容:“当然!当然可以!来,站这里,视野最好!”
他毫不犹豫地将夜莺引到主控台旁一个绝佳的观测位置,这里能清晰地看到试验台上的“尘星”和大部分仪器的读数面板。他没有丝毫戒心,只有纯粹的分享喜悦。
实验开始,巨大的约束力场发生器发出低沉而稳定的嗡鸣。何承远紧盯着屏幕,手指悬在控制键上,按照方案三的设定,开始小心翼翼地调整第一组次级谐波频率。
光幕上代表“尘星”内部应力状态的图谱开始波动,原本稳定的幽蓝光芒边缘出现了一丝微不可察的涟漪。
“微观扫描启动。”夜莺在意识中命令。
一股无形的、极其微弱的精神力波动从她身上弥漫开来,如同最精密的探针,穿透厚重的防护玻璃,笼罩了那片“尘星”。在她视野的微观层面,复杂的晶格结构、能量流动轨迹纤毫毕现。
“侦测:第3号次级谐波节点偏移0.07%,正与第7号应力堆积点产生微弱干涉。干涉效应累积中,预计在3.7秒后触发局部能量湍流。”小莺的预警冰冷而精准。
就在何承远全神贯注准备调整下一组频率时,夜莺动了。她仿佛被操作台上某个闪烁的指示灯吸引,自然地向前挪了一步,手肘“不经意”地轻轻碰触到控制台边缘一个不起眼的、标注着“环境场补偿微调”的旋钮。
她的指尖极其轻微地、如同羽毛拂过般,将那个旋钮的刻度向左拨动了几乎无法察觉的一小格。这个旋钮控制着一个极其次要的环境稳定场参数,通常只在极端环境变化时才启用,在本次实验的核心方案里,它甚至没有被提及。
就在夜莺指尖离开旋钮的瞬间,光幕上那个刚刚开始形成的微弱干涉迹象,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抹平了!代表应力堆积点的微弱红点悄然消散,整个图谱重新趋于稳定!
何承远正巧将下一组频率调整到位。他盯着屏幕,眼中闪过一丝疑惑,随即被成功的喜悦取代:“好!这一组协同效应初步形成!没有异常!继续!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